中华神话舞龙传奇

舞龙俗称玩龙灯,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。每逢喜庆节日舞龙时,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穿插不断地展示扭、挥、仰、跪、跳、摇等多种姿势。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, 就成为中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。

舞龙和舞狮,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的节目之一。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,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、台湾、香港、东南亚以致欧美,澳大利亚、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,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。
历史发展
舞龙运动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,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,完成龙的游、穿、腾、跃、翻、滚、戏、缠,组图造型型等动作和套路,充分展示龙的精、气、神、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。
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,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“龙”作为吉祥之物,在节庆、贺喜、祝福、驱邪、祭神、庙会等期间都有舞“龙”的习俗,这是因为“龙“是华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。
在古代中国人就把“龙”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,数千年以来,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“龙的传人”。
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,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,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、消灾降福的神物。因此有的地方久早不雨时便舞龙祈雨;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,龙舞历史悠久,在汉代早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。
据汉代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记载,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,春舞青龙,夏舞赤龙和黄龙,秋舞白龙冬舞黑龙;每条龙都有数文长,每次五至九条龙同舞。经过劳动人民近二千年的创造发展展,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,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。
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,龙灯也称火龙、金龙。用竹篾扎成龙头、龙身和龙尾三至十多节不等节数,多为单数。节与节之间以一百至一百七十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,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。
舞蹈时一人手拿“宝珠“(球形的彩灯)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。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,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、爆竹在鼓、锣、钱、喷呐等乐器的伴奏,显得气势更加雄伟、舞姿更加生动。
布龙也称打龙,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十多节,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。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、幅度大、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 “二龙抢球”。
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,龙用稻草、青或柳枝等扎成。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,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。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;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。
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,舞蹈开始时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、荷叶灯和蝴蝶灯穿插起舞。最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龙头蝴蝶灯化做龙尾,其他灯结成龙身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。
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,龙头、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,只在龙头和每节龙身上扎二百三十至三百厘米红绸,段龙多由妇女舞弄轻盈优美,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。
早在汉代(公元前205至公元219) 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: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。渐渐地舞“龙”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、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,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“ 龙”宣泄着欢快的情绪。
中国的舞龙有上百种,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,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。舞龙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、娱乐性是分不开的民间传说:“七八岁玩草龙,十五六岁要小龙,青年壮年舞大龙”。
舞龙起源
龙乃中国四灵之首(龙、风、麒麟、龟乃中国四灵)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。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,是和风化雨的主宰,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;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。
龙既是水中的主宰,在中国沿海一带渔民皆立庙祭祀以求风调雨顺,而龙在沿海一带的神话亦特别多。似因生似果夜来满身大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。逢有大节日大庆典及出会巡游等必有舞龙助庆。

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。但上古时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,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,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相信龙是风雨的主宰,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,故此逢早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。